第446章 战后(2)(2 / 3)

一张张告身洒下去,加上大军开路,刀斧说理。

整个北方的所有土官、豪族,全部反叛。

现在,他们已经得到了北朝的册封。

有了北朝承认、册封,他们自然不再需要升龙府的承认、册封。

而,这些土官现在正在他们境内,挥舞着屠刀,砍杀着一切和升龙府有关的人。

参与过升龙府科举的?杀!

曾在升龙府为官的?杀!

地方上一切和升龙府有关的石刻、石碑乃至于图书文字,全部凿毁、焚灭!

据说,仅仅是在苏茂州,一天就有数百名读书人,被苏茂州知州张衍屠杀。

门州知州王静,更派兵捣毁了其境内的一切和交趾有关的石刻,包括了吴权等人在门州留下的石刻。

毋庸置疑,这些都是他们的投名状。

于是,升龙府如梦初醒。

北兵这是来了就不想走了。

而且他们也不需要走!

曾经升龙府幻想着,暴雨和疾病,将成为大越天兵,惩戒北兵的事情,已经不可能再发生。

因为,北兵已经不需要守卫江北。

江北的侗溪土官和豪族,会为他们自己的地盘,替北兵守土。

土官们即使败了,也可以退入北朝广西修养,同时等待北朝派兵来援。

而升龙府却输不起。

只要输一次,输掉富良江,北兵就可以渡江而来,兵临升龙府!

在惊慌中,交趾国王李乾德只能听从自己的弟弟李太德的劝说,派遣大臣黎文盛为遣北朝朝觐使,渡江乞和。

黎文盛是交趾朝中出了名的知北大臣。

曾在熙宁战争后,参与了和北朝的多轮谈判,并主导了元丰时代的宋归交趾五州以及后续的多轮边境谈判。

此人,深谙诗书礼乐,善于从经义之中,找到问题。

就像去年,就是他靠三寸不烂之舌,说的宋使成卓主动将勿阳、勿恶等侗之外的其他六县之地,割与交趾。

如今,成卓已经被贬南平军。

而黎文盛则成为了交趾人全村的希望。

在临行前,李乾德在宫中单独召见了黎文盛。

“陛下,老臣此去,当如何应对?”黎文盛问着李太德。

李乾德,叹息了一声,道:“如今北兵临国,占城、真腊相继兴兵,至此国破之际,也顾不得许多了。”

“可允北朝先前所命一切条件。”

意思就是,全盘接受了北使李丰带来北朝皇帝诏书上的一切条件。

交出李常杰(不需要了),交出写诗诽谤北朝先帝的诗人(这个人已经被抓起来,并在狱中‘主动自杀’了。交出尸首就可以了。)

同时,每年贡稻米五十万石。

黎文盛听着,眼皮子跳了跳:“那江北诸州呢?”

李乾德仰头望天,道:“还请黎卿尽力争取!”

“若是能说服北朝归还诸州之地,朕可以增加贡米。”

大越国别的可能缺,但富饶的富良江平原,一岁三熟,可产籼稻、粳米数百万石。

占城、真腊等地,也是盛产稻米之地。

实在不行,到时候率兵南征,北边损失南边补。

黎文盛低下头去,问道:“若不能呢?”

李乾德叹息着:“也就只能承认了。”

江北之地,本就不如江南富饶,还都是土官、豪族,交趾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稳。

如今,既然战败了,那就只能放弃,承认现状。

不然,还能怎么办?

万一北朝真的派了水师渡海而来,兵临升龙府,那李家数代人的基业就要就此葬送了。

黎文盛抬起头,继续问道:“倘若北朝欲要增加条款?”

李乾德心里面也明白,战败了,对方肯定会坐地起价。

想要北朝息兵,只能付出更大代价。

但他看了看,那位看似忠心耿耿的率兵在殿外护卫的弟弟崇贤候李太德的身影。

李乾德很清楚的。

现在,在实际上,无论是大臣还是宗室,都已经认定了李太德就是下任皇帝。

至于他?

就是个背锅的,就是个承担战败责任的傀儡。

也就是李太德不肯承担战败的责任,更不愿意成为了那个向北朝卑躬屈膝的罪人,加之顾忌北朝干涉。

所以才没有对他发难。

一旦议和成功,等待他的下场,恐怕不会很好。

可,李乾德同样明白,他若不肯承担责任。

那么,那个被抓起来,然后‘主动自杀谢罪’的诗人,就是他这个皇帝的下场。

李乾德只能认命般的点头:“可!”

“答应他们!”

他只能做好自己的角色。

免得他的弟弟,‘帮助’他做出选择。

黎文盛叹息一声,对着李乾德再拜稽首。

他也不知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