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罗贯中?(2 / 3)

位想要给藏书楼捐献书籍的老先生。”

“小老儿罗本见过郭长史。”

见到郭安进来,那位老者眼睛一亮,连忙起身见礼。

郭安一惊,连忙上前搀扶,“老先生万万不可,小子可不敢承受此种大礼。”

说着,将老先生搀扶回座位上,郭安便好奇的问说:“敢问老先生专门寻小子前来,可是想捐献什么书籍?”

罗本指着一旁的木箱子,缓声说道:“有劳郭长史了,小老儿此次准备捐献几本古籍,另外还有自个写的几本拙作而已。”

“老先生自己的写的书?”

听此,郭安与金忠几人,顿时满脸敬仰。

在古代,无论如何,能自个著书立传,必然都是学究天人、通古今知今的大儒。

而这会,罗本已经缓缓将木箱打开。

“《水浒传》?”

看到第一本书,郭安不由眉头微皱。

他要是没有记错的话,《水浒传》应该是一本长篇,而且作者姓施,而不是罗!

罗本讪讪一笑,道:“郭长史勿怪,此书乃是小老儿老师所创作。

只是,因为一些原因,此书一直没有被出版,小老儿怕此书失传,又听闻北平府殿下所建的藏书阁欲收藏天下所有书籍,便一并带了过来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

郭安微微点了点头,也没多想,继续往下看。

“老先生放心,咱欲要将天下书籍都收录进藏书楼,此书自然也可以。”

罗本眼中浮现一丝亮光,连忙继续将下面的书籍往上翻着。

“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、《残唐五代史演义》、《隋唐两朝志传》、《三遂平妖传》……

咦,这本还是陈寿著的《三国志》……裴松之批注的《三国志》……没想到,老先生还是一位古史钻研者。”

整个箱子内,除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神话色彩书籍外,便都是朝代演义,郭安最喜欢看这些。

而且,能研究这些历史的老者,往往都有一些真本领,郭安的语气更是敬仰了几分。

“多谢郭长史夸赞,小老儿只是一介散人而已,妄自写了这些书籍,但一本也无力印刷出版。”

“老先生且放心,以古照今,我辈读书人更应读一些历史巨著。这些书籍,小子会将其放在藏书楼最顶层。”郭安说道。

“多谢郭长史。”

罗本连忙满脸喜色的感激道。

郭安再次问道:“不知老先生是哪里人士,今年多大岁数?小子给叫人给老先生挑选一副最合适的老花镜……想必,老先生每天在看一些文字之时,眼睛也会有些昏花吧……”

这么多年下来,罗本还是第一次受到被人这么尊重,但也没拒绝,他也早就听过燕王府老花镜的大名了。

“小老儿名本,字贯中,号湖海散人,山西太原人,今年已经六十有六。

可惜自从元末大乱之后,便一直飘荡在长江以南,好久没有回去过了……”

“字贯中……罗…罗贯中……”

在听完老头儿的字之后,郭安直挺挺的打了个寒颤,再也没有别的心思听后面的话。

想着,郭安好像想起什么,连忙翻开那本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。虽然里面的字迹都是手写,但却让他再熟悉不过了。

“郭长史,郭长史……”

见到郭安拿着他那本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发愣,眼中神情还是在变幻个不停,罗本眼中闪过一丝担忧。

“可是小老儿写的这书有什么不妥之处?”

“老先生误会了。”

郭安连忙解释道:“小子只是觉得老先生这些书可称之为经典,要是直接将老先生的原稿就放在藏书楼实在是有些暴殄天物……

老先生放心,小子一定寻人将老先生的这几本都重新抄录上几本。

至于老先生的手稿便交给老先生亲自保管……当然,老先生要是不介意的话,小子也想在家中将老先生的这些书籍收藏上一份……

“不介意,不介意!”

罗本满脸喜色。

“多谢老先生。”

郭安急忙起身,将那些书籍都给重新放回木箱子内。

“如此,还请老先生随着小子前往城内,小子亲自给老先生寻上一处宅院,并寻上一个书生,亲自给先生抄书。”

“没想到老头子漂泊了半生,竟然在年迈之际,还能受到郭长史这般尊重,老头子便却之不恭了。”

罗本也没矫情。

正如他所说的这般,这么大把年纪,要不是放不下他那几本书,他可能早就寻他老师去了。

郭安朝着一旁的金忠吩咐道:“金忠,抱上此书箱,随着咱进城。”

“是,郭长史!”

金忠应了一声,连忙抱起书箱。

而一旁,一个仆人模样的老者,则是连忙上前搀扶起来罗本。

然后,一行人出了书院,坐上郭安那宽大豪华的马车,便往城内而去。

至于罗本的那辆破旧马车,则是